北京将研究适应多子女家庭公租房政策

2021年10月14日,正阳门箭楼,工人在铺砖。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21年9月26日,呼家楼中心小学,同学们参加旱地冰壶课。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2021年11月25日,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在行进中,乘客面前的显示屏可以显示位置、车速、行进路线等信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2021年12月2日,国家体育馆。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1月6日,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市发改委将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

2022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7.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常住人口规模2300万人以内,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冬奥服务保障

高质量完成北京冬奥会各项服务保障任务

报告指出,2022年作为北京冬奥之年,冬奥效应将充分释放,冬奥举办对促进冰雪运动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有重要推进作用,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报告提出,北京要在做好冬奥筹办和服务保障上精益求精,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在筑牢疫情防线方面,将科学精准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推进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全面落实远端防控、闭环管理等冬奥防疫措施,坚决把疫情风险降到最低。

在冬奥服务保障方面,将确保赛事运行高效有序,做好场馆日常运行及应急处置,做精做细抵离、交通、安保、住宿、餐饮、医疗等服务保障,有序开展火炬传递,精心组织开闭幕式演出。落实低碳管理措施,实现冬奥会碳中和目标,建设一批冬奥文化广场、冬奥社区。

在城市环境方面,推进冬奥场馆及周边环境整治,布置重点区域形象景观。深化“一微克”行动,加强京津冀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全力保障冬奥空气质量。确保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圆满收官,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第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

数字经济

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新体系

报告指出,北京将在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上抢占先机,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新体系。北京将深入落实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案,推动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增强共性基础技术供给能力,培育数据驱动的未来产业,积极构筑竞争新优势。

一方面,将加快建设高速泛在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设施深度覆盖,进一步提升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扩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覆盖面,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建设。

另一方面,北京将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培育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等六大标杆产业,支持5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等方面探索国际互惠合作。

文化建设

推动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报告指出,将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强文化资源传承利用,不断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

北京将推动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稳步推进中轴线重点文物及影响景观视廊建筑腾退。保护传承利用好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等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持续建设“会馆有戏”品牌,出台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

北京将统筹“三条文化带”建设,实施琉璃河、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开工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积极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北京还将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2万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举办大型特色艺术活动。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丰富功能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小型演艺中心,培育一批辨识度高、穿透力强的独创文化IP。

此外,北京将制定实施“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规范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办好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电影节、“电竞北京”等品牌文化活动。

城市副中心

全面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北京将全面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实施方案,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持续提升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将加快行政办公区二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基本完工。

另一方面,将推动央企二三级企业、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落地,开工建设首旅集团等市管企业新办公楼,加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台湖、宋庄3个特色小镇。

北京将制定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动全国自愿碳减排交易中心落地。建成杨洼船闸,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

此外,北京将积极创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厂通路等跨界道路桥梁、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建设,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北京将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中小学项目实现竣工交付,形成后续办学办医支持方案,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完工,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000931)科技园。

京唐(滨)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轨道交通平谷线、承平高速等项目建设。

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完善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区联合综合执法机制,统筹实施北运河-潮白河流域生态绿带建设。

此外,北京还将制定京津冀技术协同创新整体布局建议方案,加快区域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完善交界各区与周边地市合作机制,推进就业信息和社保转移接续互通、人才资质互认。

平台经济

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报告指出,将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指导支持平台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将落实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强化平合企业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用工规范管理,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同时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互联网平台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查处互联网违法广告、虚假宣传等行为。完善平台经济综合监管服务系统,设置好“红绿灯”,定期开展平台经济运行监测和风险评估,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此外,还将支持平台企业发展,加快数字专区建设,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促进政府和企业数据开放共享,健全重点平台企业“服务包”机制,鼓励企业向硬科技转型,加快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突破。

公共服务

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

报告指出,要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一方面,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学生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养成体育运动和键康生活习惯。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课后服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巩固深化“双减”工作。

另一方面,北京将统筹推进“一老一小”问题整体解决。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研究制定发放生育津贴等鼓励措施。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创建示范性托育机构50家,建成母婴友好医院30家,制定实施未成年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报告指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推动住房租赁条例立法,研究适应多子女家庭的公租房政策,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

【解读】

●北京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崔向华:

经济增长目标设为5%以上兼顾了需要与可能

2022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共设置27项指标。这些指标为何这样设置?2022年主要有哪几方面重点工作?针对诸多问题,北京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崔向华进行了相关解读。

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大关

新京报:2021年,首都高质量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崔向华:2021年,北京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总量突破4万亿元大关。预计全年GDP增长8.5%左右、两年平均增长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从严从紧、减量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充分展现了首都城市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涌现出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聚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突破了一批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最大智能模型“悟道2.0”等重大底层技术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精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科研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引擎”驱动作用更加凸显,超前谋划推动疫苗研发和生产上市,2021年1月至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生研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2300亿元,为全球抗疫作出北京贡献。

生态环境迈上新台阶,多项生态指标创历史最好纪录。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成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此外,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形成了一批精细化治理的创新实践和惠民成果。

27项指标体现计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新京报:2022年的各类指标设置有何特殊之处?

崔向华: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指标内容和数量上保持与去年一致,仍为27项指标,体现计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新京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这个指标的安排有哪些考虑?

崔向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安排5%以上,主要有三点考虑。首先是2021年北京市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速都高于全国,但也形成了高基数。

把经济增长目标设置为5%以上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为疫情防控、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

其次,2022年首都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围绕“五子”联动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为首都发展定好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冬奥会、北京证券交易所、环球主题公园等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助推效应将充分释放,实现5%以上的增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最后,与“十四五”规划年均增长5%左右的目标有机衔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次安排5%以上,可以为今后几年深化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留出更大空间。

推进“一老一小”问题整体解决

新京报:在服务保障民生方面将有哪些重点?

崔向华:一方面,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70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

另一方面,将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实现5万名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消除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标准。

在深化交通综合治理方面,北京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25.6公里,加快东北环线等市郊铁路建设。完成南中轴路改造,推进城市慢行系统与滨水道路、园林绿道互连互通,形成全市停车资源“一张图”。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深入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行动和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综合治理,减少交通事故。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畅通基层预约转诊渠道,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统筹推进“一老一小”问题整体解决,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创建示范性托育机构50家。

此外,北京将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相关知识

北京将研究适应多子女家庭公租房政策
北京多子女轮候家庭优先配租公租房
北京启动首批面向多孩家庭直接配租公租房选房工作
多地推出“生娃”租购房优惠 北京多孩家庭直配公租房
北京今年公租房用地将达150公顷
公租房轮候家庭每两年申报家庭情况 三胎家庭可直接配租选房
北京加强公租房资格复核及分配管理!多子女轮候家庭优先配租
外省的公租房政策,让低收入群体稳稳实现安居梦
顺义对特困家庭展开公租房专项配租 76套专项配租公租房来了
北京加强公租房资格复核及分配管理,多子女轮候家庭优先配租

网址: 北京将研究适应多子女家庭公租房政策 http://m.jiajux.cn/newsview10888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