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美女出彩,碧桂园机器人犯难
文丨宝帅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近两年来,机器人已成为非常热门的存在。
近日,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发朋友圈,祝贺“崔筱盼”获得2021年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有趣的是,这位名叫“崔筱盼”的员工,并不是真人,而是一个人性化的机器人。入职仅仅10个月的它,在系统算法的加持下,其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达91.44%。
无独有偶,2021年3月,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提出,经过了3年的努力,建筑机器人和机器人餐厅,有望在2022年实现全面盈利。
消息传出,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关注。难道这些房地产龙头企业,真的要转型做人工智能了吗?机器人会不会成为万科和碧桂园的“第二曲线”呢?
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头慢慢梳理。
01
科幻与现实
事实上,机器人并不是这两年的新生事物。
早在3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在研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算法了,甚至文艺创作者,也“脑洞”大开地创作了不少的科幻作品,比如——《铁臂阿童木》。
1997年,IBM公司打造的“深蓝”攻克了国际象棋,宣告了人工智能的初级场景化应用。
2013年底,微软小冰团队成立,并于2014年上半年,在微信上发布了智能聊天工具“小冰”。
2015年,时任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宣布,未来重点是与研究机构做“机器人生产”,并于当年底发布了首款机器人——“VX-1”。
2016年3月,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宣布,将与人工智能企业Kira Systems合作联盟,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中,代替人类阅读合同和文件。
2016年,谷歌发布的AlphaGo,连续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柯洁等。之后,谷歌又不断升级推出了AlphaZero、MuZero等人工智能算法。
2018年,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2021年11月,清华大学宣称,推出了可以作诗作画、具有推理和情感交互能力的机器人“华智冰”,但一度引发外界关于其夸大、造假等方面的巨大质疑。
不得不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企业和高等学府的产品越来越趋向先进,机器人的智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可以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02
向下与向上
但是,两个房地产龙头企业,为何要涉足机器人领域呢?
2015年,时任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的王石曾在演讲中说道:“万科未来将与世界知名机器人研究中心合作研发机器人,适应中国深度老龄化的国情。”
2018年,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提出,“要像生产汽车一样准确地建造房子,加快人工智能与建筑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在杨国强看来,机器人会颠覆传统的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未来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
其实,建筑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落后的施工手段和方式、用工荒、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资源浪费巨大、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非常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化的建造方式成为建筑行业的必然选择。
对比看万科和碧桂园的出发心态,很容易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万科的定位是要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而碧桂园的定位是要颠覆建筑行业。
不同的定位背后,其实是战略定位的差异。
对于万科来说,物业服务的营收占比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0.83%,上涨到2020年的3.45%。《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下游,物业服务的营收总量虽然占比较小,但极有可能成为万科的“第二曲线”。
物业服务中,未来最大的成本将会是人力资源成本。而智能机器人,既可以降低公司内部职能部门的管理成本,比如财务、法务中重复性的工作,又可以对外协助管理好社区,比如智能安防等。
房屋质量问题长期突出、售后纠纷不断的碧桂园则不同。2018年碧桂园服务单独拆分上市之后,专注于下游物业服务的投入和布局,而碧桂园则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于上游建筑领域的机会。
从2012年到2020年的财报中可以看出,碧桂园建筑相关的业务占比逐年增加。《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建筑相关业务未来很难成为碧桂园的“第二曲线”,毕竟,随着市场商品房总量趋近于饱和,房屋建筑项目可能会逐渐减少。
但是,建筑行业并不会消失,智能化将会成为趋势。
因此,建筑与机器人的整合,甚至“机器人+”,有成为碧桂园“第二曲线”的可能性。
03
隐秘与高调
战略定位不同,最终决定了两家公司的战术出现极大反差。
机器人是一个大的行业概念,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家庭机器人和专业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就是家庭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物流系统服务机器人就是专业机器人。
先说万科。关注科技新闻的朋友可能知道,自从2015年万科宣布布局机器人,并且在当年年底发布了“VX-1”之后,一直到2021年12月底的“崔筱盼”获表彰之前,近6年的时间中,关于万科造机器人的消息几乎没有任何报道,甚至在财报中也没有研发投入的相关消息披露。
而且有趣的是,在郁亮发朋友圈之前,万科总部的很多员工都不知道“崔筱盼”是机器人。这极度保密的背后,或许并不是公司战略保密的考虑,而是技术研发的难度高。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万科没有单独成立研发中心做智能机器人的探索,而是选择与外部研究机构的合作,比如与小冰团队的合作等,这个选择非常明智。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依靠三个变量:算法、算力和大数据。尤其是对于智能化要求高的机器人,对这三方面的要求更高。
而万科的机器人,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力成本高和员工工作效率的问题。因此,它的机器人需要从事较为专业的工作,属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对于智能化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没有技术背景的万科,只能借助外力实现突破。
当然,这恰恰也成为万科的一个“弱点”。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其实就是研发,如果全部依靠外力,基本上意味着很难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形成独特优势。
而且,由于技术不可控,万科在机器人的布局上显得非常被动。这也是万科为何一直“隐秘”造机器人的原因。
再看碧桂园,相比于万科的“隐秘”,碧桂园可以说是非常“高调”,几乎每年都会向社会“汇报”工作进展。
2018年7月,碧桂园全资控股的机器人子公司成立,并于当年9月与顺德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顺德机器人谷。2019年,碧桂园成立负责餐饮机器人的千玺机器人集团。
碧桂园2020年财报宣称,博智林(碧桂园全资子公司)现有的在研建筑机器人46款,已有4款在市面上实现租售,14款进入项目开展批量化商业化施工。千玺机器人集团已经开业70家机器人餐厅,投入运营583台各类型单机设备。
除了产品之外,截至2021年11月底,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超过3461项,获授权超过1640项,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
为什么碧桂园没有像万科一样依靠外部的力量,而是自行研发投入造产品呢?《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碧桂园布局机器人的定位是建筑领域,建筑领域的机器人的智能化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有强大的算法迭代,也不需要有大数据的“喂养”和算力的支撑,它更像工业机器人一样,做好程序设计和参数设置,便可以自行操作。
其次,建筑机器人和餐饮机器人最终都需要变成产品,然后对外销售,进行商业化变现,在前期技术实现度不高的条件下,不可能等靠别人来做。
所以,对于碧桂园来说,要想走通这条路,关键在于“快”,快速投入、快速出产品、快速迭代、快速占领市场。
截止到2021年3月,博智林拥有7000多名员工,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并且碧桂园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除了人才的引进,碧桂园宣称的的研发费用,也在逐年增加。年报宣称,2017年-2020年,碧桂园研发费用分别为6.93亿元、12.24亿元、19.73亿元和26.49亿元,这些研发费用,主要用在机器人业务上。
但这个数据,跟碧桂园大Boss杨国强2018年9月喊出的,5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相比,简直就是挤牙膏的存在。
总体来看,虽然万科宣布入局时间早,但是由于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要求高,而且难以自主研发,所以行动很被动;而碧桂园的机器人技术实现难度较低,所以动作相对迅速、技术可控。
04
盈利与转型
对于企业来说,任何战略布局都是为了实现长久的盈利。
万科和碧桂园对机器人业务的布局,也是为了在未来能实现盈利,甚至在主营的房地产业务衰败后,能推动新业务“领涨”。
然而,事情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不管是万科还是碧桂园,短期盈利的难度都相当大。
其实对于万科来说,智能机器人对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就是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推动力。
上面提到,万科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是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站在财务的角度看,其实就是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所以,就算万科的智能机器人没有对外的商业化输出,只要降低的内部成本能超过机器人的投入,就算是盈利。
万科的智能机器人有没有可能做对外的商业化输出呢?《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基本不可能,这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首先,万科的智能机器人是智能算法,是在万科大数据的“驯化”下,不断学习、迭代,最终实现高效的降本增效。所以“崔筱盼”是万科私人定制的员工,其他企业不可能直接使用万科的智能机器人。
其次,“崔筱盼”的所有技术研发并不属于万科,这也就意味着万科很难将智能机器人做成产品或者特定的场景解决方案,只能供自己使用,提高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
因此,对于万科来说,想要把机器人业务做成企业的“第二曲线”,基本不可能,只能作为一个“抓手”,驱动其他方向的增长。
再看碧桂园的机器人。《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后发现,碧桂园的机器人业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有成为企业未来增长点的可能性。
首先是“天时”,碧桂园在建筑机器人领域和餐饮机器人领域中的布局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早,具有一点的先发优势。
其次是“地利”,碧桂园有建筑业务,建筑项目可以帮助机器人产品快速迭代,迎合市场需求。
第三“人和”,随着新增人口的逐渐减少,未来用人成本会逐渐增加,机械化、智能化的趋势不会改变。
当然,占尽优势的碧桂园,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想要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实现盈利,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首先,从产品角度来看,大部分产品的功能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便是已经上市的机器人产品,其实际效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根据媒体的实地调研,无论是建筑机器人还是餐饮机器人,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程序的稳定性,都非常值得探讨。
其次,从场景角度来看,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有多高的价值,目前来说很难确定。比如餐饮机器人,在整个交易环节和服务环节中,机器人究竟能在哪个节点做到极致、在哪个节点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操作、节省的成本如何计算、创造的价值有多高……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更多的只是噱头。
第三,从公司角度来看,碧桂园既是房地产开发商,又有建筑公司,同时它的机器人产品未来将面向其他建筑公司客户。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能否赢得其他运动员的信任,仍旧是一个大问号。
第四,从建筑行业角度来看,碧桂园的机器人业务“戳”到了建筑行业的“心”,不少建筑机械公司也开始布局机器人领域。比如三一重工(600031),2020年1月19日,三一重工成立三一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虽然还没产品上市,隐隐之中,似乎有场正面竞争即将爆发。
因此,对于碧桂园来说,盈利的道路阻且长,在2022年实现盈利的预期可能太过乐观。
回到最初的问题,万科和碧桂园真的要转型做机器人吗?
万科肯定不是,只是想借机器人这个工具,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碧桂园可能是真的想搏击一次机会,不过,虽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残酷。【《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添加微信号fxyayaya或后台留言,新文章发布24小时后可进行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经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相关知识
万科美女出彩,碧桂园机器人犯难
碧桂园首家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开业 剑指全球顶级餐饮企业
碧桂园:权益销售未来三年还可实现10%增长 机器人有望明年盈利
碧桂园旗下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开业 计划打造一体化智慧餐饮集团
碧桂园在河南年度主题焕新:与您一起“豫见理想生活”
假如,房企去摆地摊
万科为啥不搞多元化
碧桂园、万科前两月销售额破千亿元
“死磕”房地产,万科错了吗?
房企一季度销售大幅收缩 仅万科、碧桂园入围千亿阵营
推荐资讯
- 1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出乎意 3798
- 2华为全屋智能AWE2024前 3412
- 3为什么进户线要用铝线 2443
- 4用心服务筑就每一份美好 2024
- 5杯子送人有何忌讳吗 男人送女 1834
- 6安吉云上草原售楼处电话&md 1829
- 7菏泽轻轨线路图已出?看看是不 1718
- 82020年竟有农村拆迁补偿4 1603
- 9探索现代人需求,安放生活理想 1527
- 10松下全屋净水系统:全屋深度净 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