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从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68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在“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中,一批就业创业机会,带动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农民工就业增收;得益于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交的税减少了,还扩大了生产规模……“六稳”、“六保”政策落实一线,从市场主体到人民群众,都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中国经济一定会率先实现企稳回升”

关键词:经济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专家解读:

中财办原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经济增速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现在比GDP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六保”,更好地完成“六保”任务,就会稳住经济的基本盘。

虽然没有提增长速度目标,但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融入其他目标之中了。比如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经济增长与就业有着正相关的逻辑关系:经济增长,会扩大就业;扩大就业,也可以带动增长。可以算一笔账:假定如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新增就业人口的平均年收入是5万元,全年就会增加4500亿元的收入,增加的收入大部分会用于消费,消费的扩大,又会带动其他行业的恢复生产甚至增产,其他行业生产又会带动更多的就业和收入,最终将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疫情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变数。虽然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输入风险始终存在,国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警报还没有解除。面对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六保”任务,是积极的、进取的,而不是消极的,是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

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达产进度正在加快,我国经济在逐步恢复。从4月份的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用电量、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增长都由负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投资等下降的降幅在收窄,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加大了政策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等。这些政策落实到位,“六保”任务是能够完成的,中国经济一定会率先实现企稳回升。

(本报记者张翼采访整理)

扩大内需,着眼长远发展

关键词:民生导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专家解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丁元竹委员: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是党中央针对疫情冲击,加快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

当前,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国内需求,确保就业稳定,稳定生产生活,促进社会有序向上,避免经济下行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对疫情冲击和面向“十四五”规划,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有待于更合理资源布局,尤其是,随着包括5G在内的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复杂的国际市场,把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上议程,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扩大基建投资,而是着眼民生,着眼长期发展,尤其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六保”要求和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公共领域投资和扩大公共消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让广大居民获益是实现有效扩大内需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还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把项目运营与就业、居民生活、居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本报记者张翼采访整理)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关键词:保就业

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下,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

专家解读: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委员: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强调保居民就业的首要位置,体现了就业优先政策的思想。我们认为,通过“三措并举”保就业,可以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目标:

一是降成本、保企业、稳就业存量。针对重点地区、受影响行业和群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准施策,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利率下调、社保减免、援企稳岗、复工复产、就业服务等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稳定就业。

二是实施特别计划扩大就业。财政、货币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等进行调整协同和配套,实施一系列特别计划,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对新就业形态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加快数字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扩大新增就业空间。

三是完善结构性政策防失业。通过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同时缓解短期就业结构性压力。灵活就业人员等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取消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本报记者邱玥采访整理)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脱贫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专家解读: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今年剩下200多天的时间里,要确保剩余5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户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遇到困难,给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新的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在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兜底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坚定了各界对于打赢这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要聚焦脱贫攻坚剩余任务,啃下“硬骨头”,确保剩余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要在稳定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扩大本地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公益就业岗位上发力,以稳就业来稳收入。要拓展消费扶贫和电商扶贫空间,用互联网拓宽农特产品销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此外,还要加强对返贫和新致贫人员的监测和帮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使脱贫成果更为扎实。脱贫摘帽县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并迅速转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乡村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李慧采访整理)

“真金白银”送给企业

关键词:减税降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专家解读: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过去一年,我国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4月1日起,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降低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5月1日起,降低社会保险费率……2019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

今年,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又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这些政策涉及税费多、受益主体广,精准有力助企纾困,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运行,体现了财税政策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无疑将继续为企业纾困减负,要把减税降费红利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添力加油。减税降费减的是政府收入,降的是企业成本,稳的是市场预期,增的是发展动能,优的是营商环境,提的是治理能力,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陈晨采访整理)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关键词:财政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

专家解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赤字规模约3.7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意味着推出一个约8.5万亿元的财政政策大包,是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现政策有为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伴随着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极大的不确定性,短期阶段性地将赤字率提高至3.6%,有利于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与同时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将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确保“六稳”“六保”的支出需要。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在资金的使用上,还将更加注重进一步发挥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是对今年财政工作的整体部署。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为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也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

相关知识

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从“六稳”到“六保” 政策发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谈“六保” 保居民就业关键在于保企业、保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如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多措并举促消费 稳住外资基本盘
“六稳”“六保”齐发力 护航决战决胜
政府工作报告:城镇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
杨伟民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回不去”的2.9亿农民工住房问题要解决
中央首提“六保”,传递了哪些政策方向
李克强:保住就业就可以稳住经济基本盘

网址: 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http://m.jiajux.cn/newsview13429.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