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百乐门: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一座静默的建筑,她不言语本身就在讲述。

  人类发展历史上,文化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通过建筑来传递信息,从古罗马城邦到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从北京故宫到拉萨布达拉宫,文明的缩影除了文字,还有砖瓦。

  然而城市的发展,面临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城市更新边界的冲突,如何发展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又能包容多元的文化遗产,从而保护渗透在城市肌理中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血脉,保护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同,塑造城市可持续的历史变迁。

  (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70万元,购静安寺旁之地,由中国建筑师杨锡缪设计,兴建“ParamountHall”,其英文原意是“最高的、最卓越的建筑”,并以谐音取中文名为“百乐门”,2017年“修旧如旧”重新面世。)

  “整座城市都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日复一日,旧建筑正在消失,取代的是现代的建筑。人们担心许多古老的地标很快就会不复存在。”100年前美国记者玛丽·宁德·蓋姆韦尔(MaryNindeGamewell)在《通向中国的门户:上海的景象》一文中这样写道。

  100年后,人们依旧会有如此的紧迫感,城市在不断扩张和生长中,那些沉淀了几代人的历史标志和共同记忆,经历风雨洗礼的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在城市面向未来之际,对其保护与更新成为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化转型发展的超大型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产业转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与改造,走到了十字路口。2002年7月25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划示》,对原中心城11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234个保护街坊进行整合、认定和补充;2015年5月在全国率先颁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其中关于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修缮和保护,提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彰显人文底蕴,提升城市魅力。

  在上海众多历史建筑保护中,百乐门浓缩了老上海的文化与风情,也见证了大上海的起起伏伏,1994年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17年百乐门重新修缮之后,复原了百乐门的经典与历史。

  上海百乐门文化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鸿河告诉记者,百乐门不仅仅是建筑的复兴,更是精神文化的复兴。

  前世:远东第一乐府

  在众多老上海的电影中,百乐门是“十里洋场”的代表,与仙乐斯、新仙林、丽都并称为上海的四大舞厅。百乐门在当时,不仅仅是一座蜚声远东的建筑杰作,更是上海新生活方式与社交的代表。

  1933年12月14日,百乐门饭店举行了落成典礼,上海政界、商界、报界1000多位人士参与典礼。这座美国近代前卫的Art Deco风格的建筑,建筑占地93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玻璃灯塔。光明十里。花岗岩面,庄严富丽。大理石阶,名贵珍异。钢筋栏杆,灵巧新奇。玻璃地板,神眩目迷。弹簧地板,灵活适意。”《申报》短短几句描述,准确勾勒出百乐门的至高和独特之处。

  “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当时人们给予其高度的褒奖,在此后的十余年里,成为上海市民以及海派文化特有的符号,并影响至今。

  1843年上海开埠,至上世纪30年代,上海成长为远东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人口已经超过400万人,从建筑艺术来看,上海云集了全球各个流派的建筑形式,“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现浦发银行上海总部),到“远东第一楼”的华懋饭店(现和平饭店)。在以邬达克、哈沙德为主流的外国建筑师中,中国建筑师并不逊色,包括美琪大戏院建筑设计师范文照、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建筑设计师陆谦、本土建筑设计师杨锡镠。

  杨锡镠,正是百乐门的设计师。让人们惊讶于百乐门的前卫设计风格,在80多年后依旧在静安寺旁,与众多屹立而起的新建筑交相呼应,一点不显得老派。

  1931年由商人顾联承出资70万元,向静安寺购置了一块地皮,聘请本土建筑设计师杨锡镠建造百乐门,1932年完工,1933年正式投入营运。其主体建筑的顶部中央高耸着一根圆柱形建筑物,其上再插旗杆,建筑物正面左右两侧均写着“Paramount”,中间一个醒目的“百乐门”,霓虹灯亮起时格外醒目。

  百乐门取自英文“Paramount”谐音,本意为“至高无上”的舞厅,同时兼具了中国人讨彩头的寓意,百乐门——百事快乐、称心如意之意,也有“百种音乐,百种乐趣”的比喻。

  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由三层构成,底层为厨房及沿街店铺,正门入口大堂迎面就有楼梯和电梯可供客人选择。富丽堂皇的大环抱扶梯拾阶到了二、三楼,便是扬名寰宇的千人大舞厅。其中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后,可供千人同时跳舞。百乐门的弹簧地板舞池是其最大特色,这种跳舞时能晃动的地板使舞者更具激情,新颖的设计当时轰动了整个上海。

  百乐门建筑设计师杨锡镠曾在报章刊文介绍弹簧地板的构造和原理,这种弹簧地板,带给舞者不同的跳舞享受。舞者在弹簧地板上跳舞,仿佛脚下踩了弹簧,舞步也就愈加显得轻盈流动。

  除了匠心独运的设计,百乐门在当时可谓引领上海潮流,内部设施几乎仿照欧美风格,冷暖设备齐全,从舞池到卫生间、吸烟室、酒吧、大堂,无不参照当时纽约的流行风格。百乐门的魅力从一开始,便成为上海主流人士社交的主场,她那熠熠生辉9米高的灯塔,吸引着社会贤达巨贾政商人士纷纷光顾。

  1934年张学良从意大利回国后,居住在上海莫里哀路(今香山路)2号,喜欢跳舞的他兴致勃勃去百乐门。自此,1935年、1936年张学良多次来沪,都要去百乐门跳舞。

  戏剧大师卓别林来华期间也曾在百乐门与其夫人休闲。1936年,卓别林与新婚夫人宝莲·高黛在拍完《摩登时代》后,乘邮轮蜜月旅行,经停上海,在梅兰芳陪同下造访百乐门。次日报纸刊登了卓别林夫妇在百乐门跳舞的照片,并对百乐门的玻璃舞池和弹簧地板赞誉不绝。

  著名的华侨领袖陈香梅曾居住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距离百乐门不是很远,喜欢跳舞的她与陈纳德经常去百乐门,并在百乐门订立婚约。徐志摩与陆小曼也在百乐门一见钟情。电影明星蝴蝶的订婚仪式亦在此举行。

  在当时,跳舞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或者乐趣,更是一种礼仪。从法国巴黎到远东上海,华尔兹舞、探戈舞、狐步舞等在百乐门已经流行。作为国际大都会,各类交谊舞会在节日和假日里在各大舞厅进行,可考证的数字显示,上海当时的舞厅超过70座,超越北京、香港,其中百乐门便最为著名。

  与舞会相伴一定有乐团驻场,百乐门诞生了第一支由华人组成的爵士乐团——享誉上海滩的“吉米·金(JimmyKing)”乐队,这支乐队从某种程度来讲,代表了当时上海的华人音乐文化。吉米·金乐队中目前还健在的第一代成员郑德仁告诉记者,当时中国人很少组乐队,娱乐休闲场所驻场乐团大多被外籍乐团垄断,全班中国人的乐队,成了百乐门的新招牌。

  吉米·金乐队的组建者金怀祖,非常具有创意,大胆改变音乐元素,将电影主题曲、中国歌曲引入舞曲音乐中,《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香格里拉》、《夜来香》,这些曲子都被“吉米•金”乐队改编成舞曲。这些歌曲也成为老上海的经典,并在电影中一再反复出现。

  与这些经典歌曲一同出名的还有众多歌手,其中有“豆沙喉”白光、风情万种的李丽华、11岁从3000应考者中脱颖而出的韩菁清(学者梁实秋晚年的妻子),还有香港歌星杜德伟的妈妈张露。这些当年站上百乐门的歌手,成为中国流行音乐最早期的歌后。

  伴随时代的变化,百乐门从只提供西餐向中式茶点过渡。新中国成立后,百乐门舞厅生意日渐萧条,于1951年收归国有,改建成百乐门大戏院,内部陈设大有改动,设有1070个座位,由华越剧团(今南京市越剧团)上演越剧。1954年改为红都戏院,演出话剧、越剧、沪剧等等。1994年,红都戏院经历改造,重新以“百乐门”的名称开放。

  2004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则条例为众多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带来契机。在“全面规划、整体保护、积极利用、依法严管”的原则下,科学地保护历史建筑,如何让文化和城市相互交融,摆在了后人面前。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文

  化底蕴的见证者,是城市内涵、基因、特色的标志。保护历史建筑不是简单地保护建筑本身,她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不应是尘封在历史记忆之中,让历史建筑与当代社会互动起来、“活”起来,让人们记得住历史,又能“走进”历史,这是对历史文化遗存最大的保护。

  今生:城市更新“复活”上海文化地标

  “这是一座有集体记忆的历史建筑,当我重新见到她的时候,落差有点大。”郑鸿河说,过去上映的电影、电视剧,很多百乐门的故事和场景,她曾经是上海文化繁荣的代表,也是老一辈华人共同的记忆。

  2013年静安区政府对百乐门进行评估后,决定重新打造这张上海文化名片,沉睡依旧的百乐门迎来了新的生机。经历三年修缮,2017年4月22日,百乐门向世人揭开其面纱,坐落在上海愚园路与万航渡路交叉口的“远东第一乐府”,重新以“复原”的姿态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修旧如旧,便成了百乐门此次修缮的基本原则。郑鸿河接棒百乐门的修缮工作之后,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老照片,并请多位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认证讨论,尽可能多地保留百乐门原有的特色。

  郑鸿河介绍,在修缮之前,先通过专业检测单位对房屋结构进行检测加固,在房屋基础结构修缮加固远超质量标准后,对百乐门外立面展开“修旧如旧”的复原工程。

  据悉,此次外立面的修缮是以1933年营业时的百乐门外立面为设计蓝图,当年塔顶的原样及内透光的模式与1933年的经典造型相差无几。此外,大厅沿用了当年的四开门设计,百乐门诞生时所采纳的美国近代前卫建筑风格经典ArtDeco风格随处可见。

  放射状的大厅地板和金箔古铜的花纹设计,将ArtDeco艺术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升降式的舞台自动拉伸的台阶,则将现代工艺的创新完美地融入到修旧如旧的舞台中。

  “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当你走进来,恍若置身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百乐门。”郑鸿河对记者说。

  走进修缮之后的百乐门,仿佛回到上世纪30年的上海。楼梯、立柱、U型回马廊、玻璃舞池、弹簧地板,这些经典的元素,一一在这次修缮中恢复往昔的风采。郑鸿河告诉记者,仅对百乐门物理表面的修复远远不够,此次修缮有一个“点、线、面”的路径,“面”是指对百乐门ArtDeco设计风格的再现,“线”是指重现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风情,如旗袍、黑胶留声机和30年代的主题壁画,而“点”则指融入百乐门的历史人文故事,为纪念那个时期的名人,选择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如少帅圆厅、香梅圆厅、卓别林房、周旋厢房等。

  其中值得一睹风采的是修缮之后的玻璃舞厅——少帅圆厅。此次修缮,恢复了玻璃舞池的往昔风采。这座玻璃舞池在诞生之初便是上海的招牌。玻璃舞池以十厘米厚的磨砂玻璃砌成,下装彩色灯泡,晶莹剔透,可供四五对舞伴跳舞。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光线开始流动,交织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梦幻世界。舞者在这梦幻一般的舞池中翩翩起舞,如痴如醉。

  修缮后的百乐门,在三楼的怀旧舞池也重新引入了弹簧地板,由于要适应动作幅度更大的探戈和摇摆舞等,新弹簧地板除了追求踩上去的舒适感,不累脚,还加强了稳固性。

  有学者表示,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功能改造,是要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融合其新业态或重塑其功能,这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更能续写城市文脉。

  郑鸿河表示,当百乐门打开大门时,恢复的不仅仅是上海文化印记,更要发扬百乐门的时尚地标的精神,秉持“怀旧与时尚融合”、“市场与公益并行”的经营理念,将百乐门变身为社会公众触摸历史的公益场所,也打造为举办舞蹈、爵士乐欣赏等各类文艺活动的公众文化场所,让百乐门这一上海社交客厅的靓丽名片再现光芒。

相关知识

复兴百乐门: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百天百城,百亿钜惠” 雅居乐地产百分百乐活置业全民抢购
德爱威外墙涂料:为德国复兴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门业十大名牌,财乐门智能门有“大脑”的门
凤凰谷·乐活小镇 | 超轻粘土手作,玩转创意,点亮童心
雅居乐地产“乐活空投包”送抵湖北荆州
财乐门智能门与广大创业者携手开启智能家居时代的大门!
碧桂园·文启城:千亩教育城邦 百万方乐活城
财乐门智能安全门:贴心守护您的家居安全
北京拟规定:历史建筑可以转让、出租

网址: 复兴百乐门: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http://m.jiajux.cn/newsview29431.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