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闲置场所改造公共文化空间 社区“微更新” 服务更便民
最近,上海市民叶朋豪满心欢喜。
60多岁的叶朋豪家住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新华路669弄新风邨,他说:“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没想到小区门卫室变成了文化活动室,开心得很。”
新风邨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基本没有公共文化空间,老叶口中的门卫室一度闲置,老房子逐渐破落。
老街坊都没想到的是,2018年,这里来了个“华丽转身”:从一间拥挤局促的闲置房屋,变成了宽敞温馨的社区公共客厅“睦邻微空间”。在老式住宅楼群中,“睦邻微空间”十分显眼。在这个文化活动室里,有各类图书吸引读者驻足,还开展物物交换集市、社区影像展等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密切。
让老地方焕发新生命,是上海市长宁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的创新探索。“我们的城市不缺少大型的公共文化场馆,但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却很缺乏,影响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尤其在老旧小区,居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与公共文化空间匮乏的矛盾相当突出。”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丰说,长宁区为闲置的建筑、小区空间边角料、地下室等寻找合适的利用方式,通过一系列“微更新”激活空间,建成了一批美观大方、实用便民的文化“微空间”,“真正让设施根植于小区内部,真正让服务走到家门口”。
近日,40位“居民艺术家”在虹仙小区地下文化空间举办了“虹仙好邻居日”活动,他们有的展示收集已久的上海老物件,有的策划了小区摄影展……气氛温馨,很受欢迎。
虹仙小区位于仙霞新村街道仙霞路700弄,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有9000多名居民,他们对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很迫切。小区里有一处1100平方米的地下民防空间闲置已久,街道工作人员在与居民反复协商的基础上,对地下空间精心设计,并面向社会招募服务内容。如今,居民们可以在这里聚会休闲,他们对小区的感情越来越深,获得感、归属感也越来越强。
在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切入点之一是将重心下沉再下沉,更亲密地触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陈丰说:“在小区里建新设施,空间缺乏、资金需求大。我们为群众寻找可供激活的空间,集约化、节约化地利用现有资源,最终建设了183个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结合全区内的各类文化空间,我们用357个基层服务点,构筑起了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式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百姓家门之外便是文化所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
利用闲置场所改造公共文化空间 社区“微更新” 服务更便民
渐进式更新”和“微更新”成为中国社区更新关键趋势
“空间换服务”破解央企家属楼改造难题垂杨柳8栋老楼改造启动
大兴创新老旧小区更新模式
老旧改造焕发新活力 闲置大院化身青年租赁社区
重庆市必须有哪些公共文化设施?这事儿有法可依了
三里屯街道办联手愿景集团启动城市更新 涉6个社区73栋楼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 如何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记者观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要给空间利用政策“松绑”
腾退空间变身居民文化栖息地
推荐资讯
- 1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出乎意 3812
- 2华为全屋智能AWE2024前 3418
- 3为什么进户线要用铝线 2458
- 4用心服务筑就每一份美好 2032
- 5杯子送人有何忌讳吗 男人送女 1879
- 6安吉云上草原售楼处电话&md 1840
- 7菏泽轻轨线路图已出?看看是不 1726
- 82020年竟有农村拆迁补偿4 1613
- 9探索现代人需求,安放生活理想 1538
- 10松下全屋净水系统:全屋深度净 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