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需要什么样的住房?

前海今天卖了第四块住宅用地,建面13万平米,由华润置地、金地组成的一个超级联合体拿下,地价81亿多,配建人才房2.84万平米(占总建面近22%),折算可售楼面价8.16万/平米,执行90·70政策,毛坯限价10.7万元/平米,限售3年。

之前前海卖了两块地,5月份的一块建面18.36万平米,龙光以总价115.9亿拿下,配建人才住房4.076万平米,折算可售楼面价8.3万/平,执行90·70政策,毛坯限价10.71万元/平米,限售3年

再之前一块是2019年12月,天健以38.9亿竞得,建面6.72万平米,配建6000平米人才住房,可售楼面价7.2万/平,执行90·70政策,毛坯限价9.9万/平,限售3年。

可以说,前海这3块地是深圳调控政策的“集大成者”,这些年所有的调控都集中到了前海。

政府的意图我想很明显,在前海这个“最特殊”的地方,不希望看到房价太贵,更不希望引起舆论的什么非议。

但我认为,在前海这三块地上所执行的政策,其实是折射出深圳现行的房地产政策,是有必要进行检讨和调整的。大概来说,除了限售还勉强可以说得过去,像90·70、毛坯限价,我认为在一些豪宅区域都可以不执行;而像配建的人才住房,深圳则更应该做出调整。

首先,深圳需要什么样的住房?这是应该被严肃回答的问题。

答案非常简单:平价住房,或者叫可支付住房。我们经常会使用房价收入比来判断一个城市的房价泡沫度,这个指标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目的错了。房价收入比不是判断房价泡沫大小的,而是客观呈现一地房价的可负担性的。可负担性高不一定房价泡沫就低,比如鹤岗的可负担性高,显然房价的支撑力远不如深圳。

深圳房价的可负担性太低了,年轻人买不起,能买得起的,都不是一般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也难以归咎于某一方。但是要去着手处理,让年轻人有希望,那就要多去增加平价住房的供应。

那么,在前海卖的这些住宅,就是限价到不超过10万/平米,也显然不能叫是平价住宅,都是豪宅。对于这类的住宅,限制它的价格、户型,并不能让年轻人变得更有希望,跟他们没有关系。反而因为价格信号的扭曲、面积段的错配,会让需要得到高端住宅的富有人群,需求不能被满足,从而又加剧了豪宅价格的上升压力。最终,这些房子,反而更进一步成了国家不提倡的“投资品”。

一个城市,一个超级城市,一定会有一些地方的房价很贵。因为这个城市创造了非常多的财富,那些财富要有流向,富人们想要更好的居住条件,这是在哪里都打不掉的。但这些地方,只能是极少数人才能负担的,并不多,因此也不需要去限制它的户型,限制它的价格。如果政府不想房价数字太难看或者增大金融风险,那可以通过提高首付成数、增加税收来控制它。但总之,没有必要在高档住房上面,花太多的力气,那不是政府管理房地产的重点。

像前海这个地方,政府规划的投资规模高达4000亿,定位要做深圳新的“城市中心”,又只在最近2年里才第一次调整方案在前海批出了有限的几块住宅用地……这些难道不是注定了前海的房价会非常昂贵吗?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些昂贵的地方,弄一堆刚需户型,就为了正确。

其次,配建的人才住房是可支付住宅吗?

在高档商品房项目里搭配一些平价社会住宅,是一个国际通行做法。对它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好的方面讲,可以营造一个“混居”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交流。从弊端的角度看,的确给后期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事实上也似乎没有看到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帮助。

我们在商品房项目上“混搭”公共住房,道理上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混搭的人才住房能不能算作可支付住宅?这个性质的问题,也需要被严肃的回答。

坦率讲,我个人很是担忧,人才住房最终又变成了传统的经济适用房。

我们理解的平价住宅,当然都带有一些政府支持的意思。深圳的安居房可以说是平价住宅,但说人才住房也是平价住宅怕是很牵强。把它纳入到公共住房的类别,是不容易服众的。

总体来梳理,我认为,深圳的公共住房现在出现几个不好的倾向:1)各区存在重人才住房轻安居房的心态,因为人才住房可以提高本区对人才的吸附能力。现在还没有数据,我相信到了年终来统计,会印证一些观感。2)人才住房分配并不透明,原因在于政策还没有出台,依然在使用先前的政策,这是需要警惕的。各区在分配的时候,存在倾向大企业的心态。结合前述,我认为人才住房现在实质上已经被当做了吸引企业进驻、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这也进一步了坐实了人才住房不能归类为“保障”的事实。3)终生封闭流转机制依然悬疑,这是决定人才住房最终性质的主导性力量。现在是10-15年,基于前面的判断,我判断人才住房最终不会终生封闭流转,而是会释放出“解禁套利”的机会。

这是我认为在商品房项目混搭人才住房需要注意的地方,我想我们支持的公共住房配建,应该是保障性的配建。

我当然明白深圳现在面临的人才紧缺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去挤占稀缺的公共住房资源。深圳完全可以在确保原有平价住房比重不降低的基础上,再增加这部分住房。以及,在操作上应当更加谨慎,既然是人才,他应该是“少数”。

如果说人才住房“喧宾夺主”,那么,它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是,它可能会让深圳的公共住房努力走样,偏离保障的轨道。二是,它最终不能够缓解大量年轻人的购房负担(他们根本不会被人才住房所覆盖)。那么,深圳的住房社会问题、房地产市场问题,都会持续变得更加复杂,而不是越来越走向良性轨道。

总之,我认为,在高档商品房领域,深圳应该尽快的放松管制。而在公共住房领域,则又需要“正确”的强化。如今这个两边的操作,民间会越来越费解。

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但是否用正确的方式做,也是同样重要的。

 

(责任编辑:常丹丹 HO016)

相关知识

深圳需要什么样的住房?
日本东京购房要求 ,需要什么样的文件?
深圳楼市调控,需要什么硬核政策?
房价之论:“两条腿”保障居住的深圳探索 “住有宜居”深圳破题:住房政策转向供给侧攻坚 推动城际住房合作
房子满两年好吗?什么样的二手房才算好
一线 | 设计师期待什么样的智能家居?
中国平安参与深圳公共住房建设 深圳市今年新增40万套公共住房
“用床单包阳台”遮风挡雨引热议 杭州人需要什么样的阳台?
深圳住房要学习“新加坡模式” ,楼市格局将面临巨变
“来了就是深圳人”:对标新加坡,深圳要让60%市民住进公共住房

网址: 深圳需要什么样的住房? http://m.jiajux.cn/newsview6576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