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内涝之思:不用“神化”海绵城市

图片来源:郑州发布

经历特大暴雨席卷,郑州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但引发的反思远未停止。

一种声音指向郑州海绵城市建设。有报道显示,2016年郑州成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2018年公示的《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郑州建设海绵城市项目总投资将达到534.8亿元。

根据住建部2018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海绵城市建设“应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失、水体黑臭等问题为突破口”,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据此,有人质疑,在暴雨面前,郑州投入巨额资金打造的海绵城市是否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郑州海绵城市建设不要因噎废食!”前几日,联合国人居署程序委员、国务院外专局规划专家饶及人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指出,

“我认为一些批评有失公正”,“不可能为了防止千年一遇的洪水而建设一个999年都没有太多作用的基础设施”。

在他看来,极端降雨已经超过了海绵城市的吸收速度,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关键还是要建立大生态格局,打通排水系统,完善地下管网等,政策层面上,则是要在国土资源应急管理和研究方面予以支持。

饶及人曾任美国纽约市规划委员、局长,见证纽约地下管网的设计建造工作,对海绵城市理论有过深刻分析。借此机会,我们与他详细聊了聊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此次郑州暴雨灾情的症结。

海绵城市不是“水桶城市”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2015年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后,对海绵城市的质疑声几乎以年为单位出现。只要夏季汛期来临,“城市看海”与“海绵城市”就如一对“孪生兄弟”,成为摆在城市面前的“心头病”。

郑州亦不例外。2019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这样一幕:在大到暴雨的影响下,郑州城市多处出现内涝,在市民感慨郑州变成“东方水城”的同时,不忘吐槽海绵城市的“失灵”——“这块大海绵,吸水不沾弦(当地方言,不靠谱的意思)”

也由此,面对郑州暴雨灾情,“问罪”海绵城市建设几乎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但事实并非如此。

回到概念本身,饶及人指出,海绵城市是按平均降水量,通过渗透收集的方式,吸收雨水,本质是一项城市生态修复措施,“海绵城市不是‘水桶城市’,海绵的功能本就是吸水而不是排水”。

从字面上来看,海绵城市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借由海绵的作用来理解。“家里淹水,少量可以用海绵擦干,但如果水太多了,用海绵就于事无补了。”饶及人解释道,“海绵城市就不是用来‘倒水’的,它只能吸收一些雨水,改善污水。‘水桶’才是拿来倒水的。”

换句话来说,苛求海绵城市实现防止暴雨灾情的作用,事实上是“指鹿为马”“骂错了人”。

退一步讲,郑州建设中的海绵城市,是否应该对暴雨灾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饶及人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一段时间。郑州2016年才对外提出,如今刚满5年,尚未到评估效果的最终时期。“就像你不能在修地铁的时候,就抱怨城市交通被搞得乱七八糟。建设之中绝对有不合适的地方,建完以后才知道有没有效果,否则有失公平。”

饶及人以被视为海绵城市示范城市的美国波特兰举例——波特兰气候有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兼海洋性的特点,冬天温暖多雨,夏天炎热干燥,平均年降雨量为1119毫米。对于这种冬季雨水连绵,夏季缺水的气候,海绵城市恰好适用。

而当面对夏季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更需对症下药,而非将目光放在海绵城市上。

“极端天气造成的降雨量超过了海绵城市的吸收速度,海绵城市事实上是起不到作用的。”他说,“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建立城市的大生态格局,打通自然河流湿地等排水系统,完善地下管网,通过数字模型模拟应急措施,政策层面在国土资源应急管理和研究方面予以支持。”

地上地下投资比重1:1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其中,地下管网的建设正是城市内涝的症结所在。

在饶及人看来,城市防涝存在“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治标”上,泄洪设备不可或缺;在“治本”上,地下管网的重修更是重中之重。

“现在国内隧道施工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在不影响路面建筑的情况下,在地下深挖储水大池塘,再遇到大雨,就有调控的余地。”

但问题就出在地下。

饶及人发现,不少城市存在“重地上工程,轻地下工程”的倾向。“城市更关注形象建设,但很少意识到将来千年发展中的功能建设”,在城市应急机制和市民防灾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城市在短时期内更难拿出有效应对措施。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饶及人曾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地上和地下比重几乎达到1:1。

“罗马古城现存排水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有‘3.3×4’米;东京下水道直径近12米;纽约下水道宽敞明亮,是《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电影中的常客。”

在他展示的一张古罗马遗址地下工程的照片中,与地上建筑几乎同高的地下管网系统,空间宽敞、结构完善,并且通过一系列设计实现雨水分流,让古罗马城遗迹在历经2000年后仍能保持挺立。

古罗马遗址地下工程 ?饶及人

纽约同样如此。据饶及人回忆,华尔街、老城区地下的管网系统也是在遭遇飓风天气、出现内涝问题之后,投资上亿美元财政资金进行强化。

在国内,也不乏此种经验。饶及人曾参与江西赣州的城市规划工作,他注意到,修建于北宋时期的赣州古城福寿沟,900年来从不淹水。

“它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原则,建成两条排水干道系统,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福寿沟因此得名。”饶及人介绍,“福寿沟至今保持完好畅通,并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污的主要通道。”

现代城市为何难以再现古代智慧?饶及人提及,一个原因是,政策的“指挥棒”或许尚未完全匹配城市发展需要。

“一些城市建设缺乏远见,没有做到未来人口的预测,再加上考核的时候,‘指挥棒’并不重点关注这个方面,就造成了现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管理是“永无止境的挑战”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面对这些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饶及人反复强调,“我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坏事。‘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过‘一事’之后,就知道将来如何防患于未然。”

针对郑州暴雨灾情暴露的漏洞,一系列措施已然安排上马。就在7月26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灾害隐患全面排查。

对城市易积水的低洼区域,提出重点排查重要点位、重点区段、关键设施,“逐一建立风险台账,形成城市易涝类风险分布图、风险隐患清单等,并立即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而针对应急措施不够及时的情况,也明确提出,“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

在饶及人看来,城市管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挑战。人口结构不断改变、收入结构不断改变、科技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城市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满足需求、不断进化,才是城市存在的根本意义。

“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有机的发展,不可能拿出一个标准的方程式,这也是不少人最大的误区。城市是一个活体,城市的挑战不断在发生——如果没有挑战发生的话,也就不需要进行城市管理了。”

而对于今后城市的规划建设而言,饶及人认为,同样重要的是,“不要因噎废食,更要避免矫枉过正”。

“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建设体量像中国这么大”,在他看来,城市的建设不能过于理想化,更需要理性看待。

(责任编辑:徐帅 )

相关知识

郑州内涝之思:不用“神化”海绵城市
联塑海绵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破解城市内涝
狂风暴雨不用怕!秒懂生态城海绵城市属性!
暴雨“大考” 看海绵城市如何交出漂亮答卷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治理内涝 隐蔽工程改造是重点、难点
2020第二届“上海市勘察设计高峰论坛 ——智慧海绵城市 绿色循环发展”诚邀您参会
谈天说地之科思创水性海绵喷胶解决办法—家具隐秘的角落
故宫无法落鸟?古建筑文化别被神化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远洋集团落地武汉首个海绵城市项目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远洋集团落地武汉首个海绵城市项目

网址: 郑州内涝之思:不用“神化”海绵城市 http://m.jiajux.cn/newsview9882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