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全域统筹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

北京市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出非建设空间治理新模式,通过全域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解决耕地碎片化等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允许适度优化基本农田布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并优化审批流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北京市近期出台的《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首都土地管理工作进入全新阶段。这一创新性政策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集成各类资源要素,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新路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突破传统碎片化治理模式

与传统土地整治不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盘活、生态保护修复等多项工作。这种模式突破了以往碎片化整治的局限,更注重从区域规划角度整体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允许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内对建设用地、耕地等进行空间置换和布局优化,但严格限定调整比例不超过乡镇划定基本农田面积的百分之五,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这种"微调"而非"大动"的思路,既保持了政策的灵活性,又守住了耕地保护的红线。

从实践角度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有效解决北京市非建设空间存在的耕地碎片化、生态要素统筹不足等问题。通过整合多部门政策、资金和项目,这一平台有望成为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这种系统集成的治理模式将为乡村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政策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实施意见》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政策突破。在用地保障方面,明确支持将乡镇规划预留的城乡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倾斜,同时制定农林配套设施正面清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在审批流程上,推行"多审合一"模式,将基本农田调整补划方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维护方案等子方案随实施方案一并报审,大幅提升行政效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强调要充分保障群众参与权。从整治范围确定到方案编制,从项目实施到验收环节,都要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将有效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为政策落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北京市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通过创新非建设空间治理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更为探索超大城市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政策深入实施,北京的乡村地区有望实现空间格局优化、土地资源盘活、生态系统修复的多重目标,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AI整理生成 -

相关知识

广西布局全域土地整治助推乡村振兴 整治工程达到10个以上
河北十方面发力合理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
东莞桥头镇:推进乡村振兴“全域项目化”
九牧获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品牌”荣誉
北京100村崛起:乡村振兴新篇章
灵石县示范精品廊带建设引领乡村振兴
顺义首个“点状供地”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纲举目张’
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北京乡村振兴新招:青年“草莓书记”助力田野新希望

网址: 北京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全域统筹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 http://m.jiajux.cn/newsview158305.html
所属分类:智慧生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