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0问,关于深圳的八大猜想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REC-html40/loose.dtd"

相信今天有不少人被深圳刷屏。

站在特区40周年的时间节点,作为中国城市进化的见证者,城叔回顾了自公号成立以来关于深圳的所有讨论。

身为一座明星城市,深圳向来不缺话题。仅过去一周,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300多家企业排队拟IPO……

当然,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经济实力虽强,但土地资源紧张,生活成本高企;再如,巨头企业扎堆,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更带来挑战。

时间追溯到去年,深圳还曾一度面临GDP增速放缓的问题。作为转型成功者的代表,深圳被认为处于“再转型”的十字路口……

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所言,“40岁的城市,不能过20岁的日子。”不惑之年再出发,深圳的新方向在哪?

我们筛选了过去三年间,关于深圳讨论度最高的20篇文章,提出这八个猜想↓↓↓

Q1:如何解决土地不够用的问题?

深圳房改的“二次革命”

深圳如何打破“天花板”?

2018年,深圳发布新政征求意见稿,对深圳住房制度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其开启了深圳的“二次房改”,并在今年得以正式落地。这背后,是深圳以北京的12.17%、上海的31.50%、广州的26.76%的土地面积,解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的新增人口的土地需求。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总结,深圳的土地问题包括三重错配,一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与土地面积恒定造成的土地总量供需错配;而是为保障工商产业用地而导致公共服务配套土地供给不足的商服错配;三是保障性住房不足而导致的错配。

这也造成深圳房价一路上升,甚至达到超过硅谷城市的水平。上个月,号称“史上最严楼市调控”的715新政出炉,深圳住建局解释,近几年,深圳落户即可购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对于早期已落户深圳并连续多年在深圳工作的市民也不公平。因此,在住房供需紧张背景下,适当收紧户籍居民购房政策,以切实支持合理自住需求。

远期来看,深圳经济的成长性强,人口、资源、资金仍将不断涌入,供地矛盾将是深圳下一个10年需要解决的头号难题。

Q2:如何推动产业再升级?

深圳“阵痛”别慌

华为从深圳“搬家”,怎么就“看上”了东莞?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2018年,伴随着华为将终端业务、企业数据中心等迁至东莞,外界对华为进一步搬迁动作议论纷纷,企业“逃离”深圳的“恐慌”一度蔓延开来。到去年三季度,深圳GDP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说法,更让“深圳能否留得住企业”的讨论甚嚣尘上。

但今年,一股反向的潮流悄然开启:今年6月,两年前将总部迁到武汉的小米,与深圳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将国际总部落户落户深圳;而在稍早前,今日头条也向外透露出将在深圳设立大湾区总部的计划。

一去一来之间,深圳企业更新换代的过程十分清晰。此前就有专家向城叔分析,在深圳外迁的企业中,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企业占了很大比重。而新进入深圳的企业中,不仅“创新味”更浓,高精尖等产业领域也更为聚焦。

不少人指出,深圳能向世界打出“创新”的招牌,得益于其2000年左右成功的“腾笼换鸟”,而当时的深圳“被抛弃”论,如今证明只是转型的“阵痛”。土地资源再趋紧,深圳不得不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高价值。经济和企业波动意味着新一轮转型期的到来,目前更重要的是,深圳如何以更加法制化手段和更可预期的政策,实现转型的平稳过渡。

Q3: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硅谷”?

“高校洼地”深圳的紧迫感

摘掉“高校洼地”的标签,深圳的机会来了

“中国硅谷”争夺战:深圳“拖上”广州,能赢吗?

2016年,深圳发布《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高校将达到20所左右。到2018年,深圳已建成高校13所,并正在计划推进10所大学的建设。但即便如此,在万亿级俱乐部城市中,深圳高校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远不相称。

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硅谷,活跃的高校创业氛围和高效的科创转化渠道让一批批“学院派”创业家走向世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资深研究员李津逵分析指出,深圳在“原理性突破”的创新上乏善可陈,缺少科学论文和科学实验的突破性进展。源头创新的缺乏,大大阻碍了创新的前瞻性和延续性。

深圳近年来动作频频,除了自建高校之外,深圳近年来也与大量高校合作办学。在正式确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花落深圳后,更有专家建议,深圳需进一步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建成汇聚大师、开放创新的战略性平台。

当然,硅谷模式也不是“包治百病”。去年,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曾预言,深圳有望超越硅谷,源于东莞这样制造业产业完善、产业门类丰富的工业区,能为深圳提供“帮手”。对于全国创新的代表城市,深圳亦需要探索更适合自身的创新路径。

Q4: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

被顶上热搜的深圳机场

这一次,深圳代表“国家队”出征

回顾深圳历史的40年,开放总是不变的关键词,毗邻香港的优势让深圳赚得“第一桶金”,而在政策和心态上的开放,则进一步让深圳稳坐国内创新之都的“宝座”。四十不惑再出发,深圳的国际化程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从向外联通度上看,直到2016年,深圳机场(000089,股吧)才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从“干线机场”升级为“国际航空枢纽”。在客运上,国际旅客吞吐量连续4年增速超30%,新开国际客运航线数量连续3年在10条以上;在货运上,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5.32%,总量居于全国第四。但与先发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眼下,一些国家和地区逆全球化,中国更要继续坚持走全球化发展道路。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理应在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中有更大担当和作为。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金融的开放。目前,深圳已被赋予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的任务。樊纲认为,深圳可以是一个探索金融开放新的制度安排的“沙盒”,“可以在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上做一点试验,可以采取有管理的资本流动,在总量控制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自由,让金融机构在开放中学习”。

Q5:如何让深圳人生活得更好?

深圳到底有多缺学位?

深圳,41万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标语让多少人满怀希望南下“淘金”,也让多少城市复制、学习,希望成为下一个深圳。

但高速增长的人口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深圳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今年1月,深圳以超常规的标准补学位短板,提出在高中领域,将到2025年新增公办学位近10万个,公办普高录取率达56%以上,并规划4座“高中园”,每个园内建设3所公办高中。在医疗领域,深圳也提出,到2020年,社康机构将达到1200家左右。

随着产业向更高层级转型,深圳所需要的更高层次人才,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只增不减。“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具体到有多少公共服务设施,能够高质量、便捷地满足市民的各项需求。对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来说,靠历史沉淀显然已经来不及了,拥抱新技术与新模式,将是深圳眼下的出路。

Q6:能否带动大湾区城市共同发展?

有一种“相爱相杀”,叫广州与深圳

深圳“10+1”这步棋,妙哉

深圳“再下一城”?

今年5月,深圳发改委公布2020年工作计划提到,将加快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其中,将“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都市圈“扩容”呼之欲出。而在6月《学习时报》刊登一篇论文对此呼应称,在“三区叠加”利好下,资源统筹和跨区域合作将是深圳发展的关键。

事实证明,近两个月以来,深圳也的确不停向外“牵手”,拓宽合作边界。珠海、中山先后提出谋划“深珠合作示范区”“深中经济合作区”,惠州亦向外透露“深惠特别合作区”的新动作。在“扩容”消息传来之前,深圳“建群”的方向十分明确。

但牵手只是第一步。早在2009年,与广佛融合一道,深莞惠融合发展就被提上日程,10多年过去,广佛地铁已经运营多年,深莞惠一体化仍进展缓慢。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曾分析称,这是由于三市之间未找到一个有效的融合模式所导致的。

当前的一种思路是,深圳享有省一级立法权、省一级政策制定权、规划审批权、对外经济合作权、金融和税收等宏观经济调控权、项目审批权等,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由深圳主导规划、国土、交通、建设、环保、科技、金融和社会事务等。也有媒体透露,深珠合作示范区将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总之,如何建立机制仍然是深圳建群的关键。

Q7:如何延续特区之“特”?

政府帮你缴个税,深圳“抢人”有多拼?

世界级湾区需要一个怎样的深圳?

樊纲认为,经济特区大量的经验做法被推广复制到全国各地后,“特区不特”已是不争的事实。

特区“特”在何处?在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在关税、所得税、财政、外汇等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基于此,其当时也是全国仅有的几块政策洼地之一。

在外界看来,最初将设立经济特区,原因在于深圳“船小好调头”,可以通过深圳探索经验,并进一步向全国推广。有人指出,深圳当时在房改、设立合资企业等领域的率先探索,并非国家要求,而是源于深圳主动申请。如今,在多重因素下,深圳实际上应该有更多新的探索任务,进一步寻找发展的创新动能。

去年,深圳获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国独此一份的机遇,也为深圳进一步突破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后续发布的相关意见中提到,将强化法治政策保障,“本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政策措施,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的,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向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相关议案,经授权或者决定后实施;涉及调整现行行政法规的,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经国务院授权或者决定后实施。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改革的天花板没了,只要不违反宪法和四项基本原则,你需要怎么改都可以。换句话说,深圳迎来了再定义“特区”的机遇。

Q8:能否实现城市发展的再定位?

逆袭成“一哥”,深圳如何摆正定位?

“夸夸群”面前,深圳为何“不好意思”?

如果深圳也老了??

与40年前相比,深圳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情况已经发生巨变。

在内,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已经使其与香港的关系发生转变——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过去依附香港的发展模式开始松动;但同时,80年代拓荒建造的城市,也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

在外,中央提出,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内循环的本质是充分利用多年来在外循环中获得的大量资源、技术、资金和经验,对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水平的国内经济体系进行全面的转型、提质和升级,从而以更高水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新型外循环的建立和运行。这既是深圳的优势,也是深圳下一步的重点。

摆在深圳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找到新的动力?对于这个时刻处于飞速变化中的城市,再定位已经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徐帅 )

相关知识

3年20问,关于深圳的八大猜想
官方答深圳楼市新政11问:深户未满3年但满5年社保可买房
买房必须落户3年?深圳楼市调控细则出炉
中国楼市: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三大“世纪难题”……
三问家居冲击IPO,已完成上市辅导
深圳限购收紧:落户3年方可买房
深圳限购政策加码!来广州买房越来越香了?
深圳八项措施调控楼市 落户满3年且社保满36个月可购房
买房买到半路 深圳调控升级:深户需缴税3年 首付比例最高8成
代持炒房,中一套狂赚500万?深圳再下狠手:严查购房人资金来源,违者3年禁购!已处理12人

网址: 3年20问,关于深圳的八大猜想 http://m.jiajux.cn/newsview4335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