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建筑产业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
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按产业规模分析,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6.39万亿元。
按劳动力分析,全产业就业规模超过5367万人。
按双循环发展战略要求,建筑产业及其产业链经济将在内循环和外循环双轮驱动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建筑产业占据“三大节能”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如何破解既要碳达峰、碳中和,又要适时解决人民群众新希望、新要求,如广阔的冬冷夏热地区冬季采暖、夏季制冷、梅雨季除湿这样的结构性矛盾。
按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既要突出解决每年大量的新建项目在BIM应用基础上的自主引擎、自主平台、全面贯通(设计—施工共同建模并延伸至运维)和实现价值(既有为国家、业主、设计施工方创造价值的问题,也有为未来支撑CIM提供BIM大数据创造价值的问题)4个关键问题,并且适时解决6个+问题,包括+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l智慧建造、+ERP、+区块链,还要解决既有项目在数字孪生基础上实现BIM大数据化进而适应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的要求。
因此,研究解决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问题,将是我们能否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构建好新发展格局的全面考验。
新发展格局下建筑产业如何深化改革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主要精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建筑市场模式改革以及政府监管方式改革等作出明确规定。关于市场模式改革,明确鼓励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关于招投标制度改革,明确按投资主体重新要求,对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不再简单“一刀切”;关于政府监管方式改革,明确对甲乙双方同等要求、同等问责;关于质量监督主体责任改革,明确要研究建立质量监督体制;关于全过程咨询,明确适时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咨询等。这些改革都是深层次的,效果令建筑业期待。
现在,最为关键的是看这些改革怎么落地?什么时候落地?要关注后续一系列配套文件及其落实情况。
推行EPC模式是市场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模式是市场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要推行EPC模式?推进公共投资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建设模式转变,即要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市场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市场有两种模式并存,一种是传统的沿革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模式,即建设单位分别对应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企业;另一种是国际上比较普遍采用的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即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阶段只对应一个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
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传统模式属于“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缺乏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根本动力,其效果必然是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率,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导致项目普遍超概算、超工期严重,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则属于“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一旦总承包中标,通过一次性定价,总包单位可单独或与业主共享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所带来的效益,使得总包单位有动力既讲节约又讲效率。
推进公共投资项目特别是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转型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破题。目前,EPC模式在我国的工业项目以及部分铁道、交通、水利项目中推行较为顺利,一般可比同类型传统模式项目节省投资10%~15%,缩短工期10%~30%,工程质量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在节约资源、节省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安全等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公共投资的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则推行缓慢。相比较而言,公共投资的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其事权、财权均在地方政府,由于投资主体复杂,对推行EPC模式往往相互观望,意愿不强。
可以看出,如何引导和推动各地迈出公共投资项目EPC模式的第一步,将是有关部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PPP模式是在EPC模式基础上的更深层次改革
需要关注的是,在EPC模式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即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EPC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真正意义上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甲乙双方理性契约关系。PPP模式则是投资方式改革的深化,必然推动公共投资项目全面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深入改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断定,真正意义的PPP模式必然需要EPC模式,真正实现EPC模式则必然需要建筑产业综合技术的全面创新和提升。相信这将会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由于PPP推广之初经验不足,大多数央企、国企拿到PPP项目后没有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改革问题。行业里公认“不会当乙方就不会当甲方”,PPP就是要让会当乙方的人来当甲方,目标是要让项目“更好、更省、更快”。
现阶段,有些拿到PPP项目的央企、国企没有全然理解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希望这些央企、国企在这一重大改革问题上不要迷茫,一定要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用实践证明PPP项目能够实现“更好、更省、更快”,这才是PPP与EPC结合的核心竞争力。PPP与EPC两者之间,既有辩证关系,亦有逻辑关系。
对建筑业企业来说,现阶段创新发展的思路越发清晰。大型央企、国企必须及时准确地抓住这次深化改革政策上的有利时机,公共投资项目一定要大力提升EPC的管理能力,所有中标的PPP项目必须尽早主动推进EPC的管理模式,用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让PPP项目和EPC项目“更好、更省、更快”,进而形成央企、国企新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建筑业企业也要调整格局与思维,学习“大客户战略”,采用“内涵式的EPC”管理模式,即使不是EPC项目,也要全力实现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为业主创造价值,不超概算、不超工期,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做
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建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认真回答两个深刻问题,即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建筑?如何发展装配式建筑?我国现有的传统技术虽然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必须加快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城市政府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方面的作用
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上海市政府的主要做法是“倒逼机制+鼓励和示范”。上海市政府规定,从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不少于50%,并逐年增加。上海市将装配式建筑作为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
发展装配式建筑,人民群众得到的最直接的实惠和好处是得房率提高了1%~3%,房屋质量比传统技术明显提高了。据上海市的开发企业反映,装配式建筑的报修率比传统技术大幅度降低,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在“倒逼机制”和“奖励机制”共同作用下,开发商由原来的普遍抵触变为积极推广,努力探讨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更好、更省、更快”。设计院不断深化设计能力,研究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更符合市场需要。施工单位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提升装配式建造的水平,向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提升产能,快速拓展装配式建筑市场,积极性空前高涨。
概括地说,上海市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真明白。真正明白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绿色发展和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经济总量主要聚集在城市,要发展绿色经济必然要发展绿色城市,发展绿色城市必须发展绿色建筑。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就是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关键,装配式建筑对发展绿色城市和促进经济转型具有突出作用,这种真明白,既有认识论层面的,又有方法论层面的。
二是真想干。真正有把发展装配式建筑这件大事做好的决心和坚定意志。上海市从“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面积的要求不断升级”上抓住了“牛鼻子”。到2016年,要求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都采用装配式建筑,涉及规划、国土、发展改革、财税、建设等多个部门,要破解各方面的问题,取决于市委、市政府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决心和坚定意志。
三是真会干。找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关键环节,突破关键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上海市在这方面的确作出了表率。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非常重视装配式建筑发展,建立“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联席会议”,推动相关政策制定落实和工作协调。对应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相关要求,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如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等;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可以提前预售。现阶段,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就是奖励容积率(3%~5%)。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从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到竣工验收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图集,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保障工程质量。充分发挥示范的引领作用,培育骨干企业,不断提高预制构件产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简单来说,上海市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就是抓住“倒逼机制”和“奖励机制”,通过示范项目现场观摩引导各方主体。显然,只有解决了认识论层面的“真明白”问题,才能破解方法论层面的“真会干”问题。
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业企业要回答4个问题
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业企业要回答好4个问题。第一,到底要不要发展装配式建筑?第二,准备发展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分为PC(混凝土预制件)装配式、传统钢结构装配式以及全钢结构全装配式,即使是PC,又有1.0版(现浇剪力墙+3板PC结合套筒灌浆技术)、2.0版(预制剪力墙+3板PC结合套筒灌浆技术)、3.0版(预制剪力墙+3板PC结合“后浇带原理”技术)、4.0版(模块化装配式)。第三,准备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预制件是有运输半径的,PC的运输半径只有150~300公里,钢结构的运输半径约300~500公里,任何企业都需要抢点布局。第四,怎样更好地发展装配式建筑?现在很多城市政府很积极,希望企业把装配式生产基地落户于此,以增加该城市的GDP、税收和劳动力就业,有些政府会给出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还会为企业员工提供保障性住房。更有甚者,一些城市政府还同意给相关企业的基地建设配套一块商业用地,希望企业尽快建成2~3栋新型装配式建筑,以起到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作用。这些利好吸引了一些开发商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并愿意共同投资基地。机电和装饰装修企业也积极跟进,形成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
如此,一盘大棋下活了,一个产业联盟就形成了。所以说,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发展,一定是产业联盟的发展,一定是产业联盟与产业联盟之间的竞争。
发展装配式建筑要把握的重点和关键
装配式建筑的转型升级与科技跨越双重叠加同步到来,突出体现在“三个绝配”上。
装配式+BIM(建筑信息模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项目采用全钢结构全装配式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仅用6个月完工。所有的装配式部品部件,什么时候下订单、什么时候上生产线、什么时候打包运输、什么时候到现场、谁来安装、谁来验收等,全靠BIM大数据设计安排。
装配式+EPC。真正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没有EPC是难以实现“更好、更省、更快”的。这方面中建科技创造了很好的装配式+EPC的经验,做到EPC下的装配式“更好、更省、更快”。
装配式+超低能耗。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在我国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装配式+AI(人工智能)智慧建造将是一个新的广阔领域,每年超过27万项新开工项目和超过26万亿元总产值的产业场景全面实现智慧化(包括工厂智慧化、现场智慧化),将极大地提升建筑产业的科技水平。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如何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以破解结构性矛盾
建筑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的重要性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将加快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21世纪初,我国即提出了“三大节能”战略——建筑、工业、交通节能,其中建筑节能的比重最大。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三大能耗中,建筑能耗按标准煤统计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3%左右,其中建筑运行能耗约占23%以上,建造和建材能耗约占20%,因此做好建筑节能在“三大节能”战略中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存量已非常庞大,2020年全国新竣工房屋面积38.48亿平方米,当年在建房屋面积149.47亿平方米。
关注结构性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新希望、新要求,需要新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广大的冬冷夏热地区群众迫切希望既要冬季供暖,又要夏季制冷,梅雨季还要除湿。据初步分析,在我国每年竣工的约40亿平方米建筑中,冬冷夏热地区占到40%左右,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也难以实现。
如何解决这个结构性矛盾?采取传统的集中供暖方式,地方财政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人民群众也要负担供暖基础设施配套费和每年的供暖费。自采暖方式会使能耗居高不下,人民群众的热耗费用也会颇为可观。目前最为合理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什么是超低能耗建筑及其破解结构性矛盾的作用
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综合节能率超过82.5%的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从碳需求侧直接降低了总需求,是建筑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之策。
随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加速,建筑碳排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建筑用碳峰值降低,二是峰值时点提前,三是峰值后的降幅明显。有研究表明,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与技术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基础上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技术包括3方面,一是更高质量的墙体保温技术,二是更高水平的隔热技术,三是更高效率的新风系统。关键是有效控制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基础上的新增成本,现阶段不超过500~600元/平方米。
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BIM应用中的4个关键问题
现在我国的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几乎“无BIM不项目”,但是要深刻认识到BIM应用中存在着4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自主引擎,即“卡脖子问题”。我们现在用的BIM核心技术引擎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应鼓励所有重大工程项目主动采用自主引擎。据了解,在北京市怀柔区科学城某重大装置项目上率先应用自主引擎,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是自主平台,即安全问题。我们现在所用的三维图形平台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且都是云服务,也就是说数据库都在国外。要鼓励更多项目应用自主三维图形平台,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一定要用自主三维图形平台。
第三是贯通问题,要强调全过程共享。设计与施工单位要共同建模,今后运维也可以使用。
第四是价值问题,这是核心要义。我们为何要推广BIM?是因为BIM可以带来价值。中国尊项目在施工阶段应用BIM,给业主和总包方节省了2亿元的成本、缩短了6个月的工期。用BIM一定要讲价值,要给业主方创造价值,为自己创造价值,还要准备好对接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的要求。
数字化转型升级的6个+问题
第一是+CIM(城市信息模型),就是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就要求所有工程项目都要提供BIM大数据,因为BIM大数据是CIM建设的重要支撑。
第二是+供应链。发展供应链平台经济潜力非常巨大,我国每年超过26万亿元建筑业总产值中有超过一半是可以通过平台集中采购的。发展供应链平台经济可以解决如下问题:一是解决了中小微建筑业企业采购融资成本过高、享受不到普惠金融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广大的中小微供应商难以收回供货资金的风险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公共集采平台的雏形,达到千亿元规模,有几百家特、一级企业上线,享受普惠金融,一般可节省资金3%~5%。
第三是+ERP(企业资源计划)。我国推行ERP几年了,但是建筑业企业真正可以打通的寥寥无几。如果能够打通层级,打通管理、财务、税务3个系统,实现数据共享,项目管理中的所有痛点和风险点都可以通过ERP来解决。
第四是+数字孪生。发展智慧城市将会为建筑产业创造更大的空间。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是把实际工程通过北斗技术结合无人机和精密测量技术来实现毫米级的真实数字孪生。
第五是+AI智慧建造。中国尊和武汉绿地项目已经在核心筒施工部分实现自动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实现了无人造楼的概念。+AI智慧建造一定是工厂智慧化+现场智慧化,一定是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全面智慧化,才是完整的建筑产业智慧化。
第六是+区块链。国家决定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等地区率先推行区块链应用。对于建筑业,区块链应用会带来什么?首先是实现数字货币的应用,其次是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且不可更改的,这对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筑产业要加快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在绿色化基础上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筑业企业要充分做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答题”,实现项目级BIM和企业级ERP,还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好+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I智慧建造和+区块链这几道“抢答题”,全面掌握好建筑产业绿色化与数字化的未来预期。
相关知识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建筑产业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
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成建筑业转型升级重要抓手
深入贯彻杭州2022亚运会理念,蒙娜丽莎瓷砖展现新时代中国品牌魅力
施耐德电气获颁广东省房协数字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单位 创新融合共筑行业发展新格局
精工绿筑携绿色智能建筑为产业转型助力
国资委:加快非主业剥离,抓好无效资产、低效资产处置
少海汇再度入选全球独角兽500强,引领智慧家居产业数字化转型
黑龙江省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 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奥哲亮相家居建材行业信息化发展论坛 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强化城市发展韧性
推荐资讯
- 1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出乎意 3798
- 2华为全屋智能AWE2024前 3409
- 3为什么进户线要用铝线 2443
- 4用心服务筑就每一份美好 2024
- 5安吉云上草原售楼处电话&md 1829
- 6杯子送人有何忌讳吗 男人送女 1824
- 7菏泽轻轨线路图已出?看看是不 1718
- 82020年竟有农村拆迁补偿4 1600
- 9探索现代人需求,安放生活理想 1527
- 10松下全屋净水系统:全屋深度净 1479